長期飯後嘔吐致暴瘦,小心患上食道疾病。台灣一名少女近半年來一吃東西便會嘔吐,體重暴跌至僅83磅,像得了厭食症,其後確診為患上罕見的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(Achalasia)。有腸胃肝臟科醫生表示,此症是因進食時賁門沒法鬆弛,導致食物積在食道內,繼而引起吞嚥困難、飯後嘔吐等情況。
延伸閱讀:【附醫生專業意見】吞嚥不適無食慾體重銳減 男子無咳無痰確診肺癌3期
據台灣《華視新聞》報道,高雄一名16歲少女,從半年前起,吃了東西就會吐出來,而且胸口作痛。她身高165厘米,但期間體重由102磅降至83磅,瘦得像紙片人一樣。她入醫檢查食道時,甚至連顯影劑也積在食道內,其後確診患上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。
當地內視鏡科醫師指少女的食道肌肉收縮異常,食道下括約肌沒辦法放鬆,導致賁門打不開,吃的東西根本進不到胃部,以致吃後必吐,甚至前一晚吃的食物,隔天中午也會吐出來。醫生指傳統治療會將食道下方的肌肉劃開,但現在可採用新型內視鏡在食道賁門上方約5到10厘米處將肌肉劃開,病人體表不會有傷口,康復也較快,大概術後2、3天便能進食。而少女在完成手術後,可以好好享受美食,體重逐漸回復正常。
大增罹患食道癌風險
腸胃肝臟科張世華醫生接受《晴報》訪問時指出,此症是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位置出現問題,在進食時賁門保持收緊狀態,沒法打開,以致食物都積在食道內,起因仍然未明,不過估計與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問題有關。據外國的數據顯示,每約10萬人只得1、2個人會罹患此病,發病年齡多介乎25至60歲,男女的發病比例相近。另外患者的食道有機會長期發炎,因此患食道癌的風險會比常人增加50%。
病徵如一般胃病
張世華又解釋,患者會有吞嚥困難、心口痛、飯後嘔吐、食物逆流等症狀,與胃酸倒流的病徵有幾分相似。另外,由於食物沒法到達胃部,患者亦因進食後不適,因此減少進食分量,長期會營養不良而消瘦,甚至暴瘦。此症病人亦與厭食症患者一樣,逢吃必吐、體重大跌,不過厭食症患者是因為心理或情緒有問題引發的,而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則與精神問題方面沒有關係。不過但凡有以上病徵,都應該立即求醫。
治療方法
張世華表示,治療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,就是要令賁門放鬆打開,讓食物可以順利經由賁門進入胃內,以下方法可以改善症狀:
治療方式
優點及缺點
傳統治療
口服藥物
簡便; 效果不大
局部注射肉毒桿菌
安全; 易復發
氣球擴張術
操作簡單;易復發; 或致食道破裂
內視鏡肌肉切開術
體表無傷口; 但有手術風險
外科手術
效果持久; 恢復期較長,手術風險
特殊治療
放支架
安全; 容易復發
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r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撰文:林幸琦
精選健康知識,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
https://fb.com/HealthyLifeExpress/
